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校友总会! 今天是:
首页  -  校友风采  -  桃李风华  -  正文

【校友风采】十年耕耘 从不懈怠——记我校优秀校友周歆

时间:2016-01-15    作者:     浏览次数:

周歆,1981年12月生,湖北丹江口人,2005年毕业于我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以来,一直在四机赛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工作,拥有10年的井下工具设计、应用等相关工作经验,建立了流体控制工具和连续油管工具系列,并凭借这些产品与美国客户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自2008年起开始负责市场开发工作,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系列水平井分段压裂井下工具,特别是复合材料桥塞等产品在国内外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为国家页岩气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井下工具技术支持,帮助公司成为中国超深井集中地区塔里木油田的重要井下工具供应商,部门销售额实现了从4500万元上升到1.2亿元的转变,现为公司井下工具事业部经理


初见周歆,是在四机赛瓦公司行政楼里的一个会议室,他拿着一个记事本、一支笔阔步前来,站于桌前,与在场的每一位到访者微笑着握手,双手递上自己的名片——干练、有礼貌、亲和,这是在场的人对周歆的初印象。

效率生产 安全第一

在正式的采访开始前,我们一行人在周歆的带领下前往井下工具试验部的生产车间,在将要走进生产车间的时候,周歆拦下了我们:“你们等一下,我去拿几副安全眼镜,你们戴着再进去”。尽管我们一再保证我们只是进去看一眼,绝对不碰车间里的东西,同时也绝不会靠近生产车床,他还是为我们取来了安全眼镜,自己戴上再领着我们踏进车间门。

在安全问题前,他显得格外倔强和固执。“车间里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出现,我们的高压试验房就在车间内,而试验房里做的通常都是高温高压的高危试验,如果不做好防护措施,一旦发生意外,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而这种对安全的格外重视也源于他10年前实习经历。

从学校毕业后,他应聘成为四机赛瓦的一名技术人员,在跟着老师傅下车间实习的一年间,就曾经有过一次有惊无险的“事故”。在戴着安全头盔做某个实验时,车床上方的一根铁丝由于螺丝松动而掉落,方向正是他的脑门。幸而安全头盔为他挡去了这一风险,不然依照当时情形,肯定会受不小的伤。也正是那一次的事件让他明白了安全的至关重要。“任何小的疏忽都可能招致大的祸害,而那些祸害可能是我们没办法承受的,对于车间工人,招致的可能是人身伤害;而假如我们的产品有一点疏忽,那就会对采购我们产品的油田、公司等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不容有失”!安全是对员工的负责,也是对客户的负责。

对于自己部门下的40多号员工来说,周歆更像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家长。

四机赛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的井下工具事业部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工厂。“我们部门除了没有财务会计之外,其余的各环节人员一应俱全。”周歆不无自豪的这样介绍自己的部门。安全上自不必说,那是他心心念念时刻注意着的。而另一方面则是部门里家的感觉。井下工具试验部里实施的是从设计到生产一体化,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出现问题,责任由全部门承担。“这个规定其实让部门里的人更加的团结,更加有凝聚力,当然在工作的时候也更加认真仔细。”部门里40多位员工平时见面也都是笑意盎然的,一片和谐;车间里则是一切井然有序,各自坚守岗位……

而在加班问题上,这个部门就显得尤为人性化。通常情况下都是正常时间上下班,而如遇特殊情况,加班时间也不会超过晚上9∶00。在周歆看来效率比时间更重要,无节制的加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效率低下。“做机械这一块本来就挺累的,让大家伙早点回家也有利于第二天的工作,工作重要,家庭也很重要。”

十年磨砺,醉心设计

自2005年从学校毕业后,去哪工作成了最重要的问题。专业是机械制造的他曾经想过去往南方深圳等地闯出一番成绩,也曾想过下到油田最直接地接触油田机械,但由于各种原因最后还是决定留在湖北,扎根荆州。2005年到2015年,一直留在四机赛瓦奋斗的他,从实习到下油田,从跑市场到做设计再到现在的部门经理,他的工作跨越大半个公司的业务。

“2005年的就业形势远不如现在严峻,但是进入公司仍然需要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实习”。周歆在刚刚进公司的时候就实习了一年多,除了刚开始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是跟着师傅学着在车间工作以外,之后的时间就是和普通工人一样工作,同样的工作指标要求。“说是实习,其实和正式的车间工人别无二致”。说起那段时光,周歆轻摇着头一笑而过,笑里带着丝丝怀念。那段车间实习时光虽然辛苦了一点,但是为他日后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你只有知道那个工具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生产出来的,你才能够去设计出那一工具最好的状态”。职业生涯里从不间断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常年在一线工作的经验。设计这一产品,它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不可避免的瑕疵,而这些瑕疵又要由哪一部分来弥补或者由哪一部件辅助会更加完美……设计时种种需要考虑的问题他都能在脑海中演示一遍,只是因为他经历过。

如果说车间实习让他的设计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升级,那么下到油田去解决实际问题则让他的设计更“接地气”。在一年多的车间实习后,他正式上岗成为四机赛瓦的一名设计人员,而下油田去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就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油田环境大都恶劣,冬天是刺骨的寒,夏天是可畏的热,而在油田上,一切吃穿住行都是一样的。“其实那时候就像是短期油田工人一样,他们怎么生活我们就怎么生活,没有例外”。在油田上告诉油田工人们如何使用自己生产的工具,去发现、去观察、去学习,油田上的点点滴滴不仅让他更经磨砺,也让他的设计更加完善。油田的具体情况总是千差万别的,稍微不一样的因素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也就要求设计生产的设备能够适应当地的油田情况。“油田的情况总是不一样的,向下钻采的深度、油气的浑浊度、油田所在地的地形、油田上工人的操作习惯,这都是我们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那些年下到油田去的经历让我能够更深入的去了解油田从而设计出更适合的设备。”

2014年10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关于页岩气设备技术的重大突破——由四机赛瓦石油钻采设备公司设计研发的复合材料桥塞,而周歆是研发组里的主干之一。据了解,页岩气是蕴藏于页岩层可供开采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具有储存面积广,开采周期长的特点,中国的页岩气可采储量居世界首位。虽然我国页岩气可采储量居世界首位,但是技术问题一直都存在。在周歆团队研发出复合材料桥塞之前,这一封隔工具一直都是依赖国外进口——10万人民币一个,而在四机赛瓦公司针对复合材料桥塞进行宣传时,价格骤降至5万元人民币,而当复合材料桥塞真正被研发出来时单价已经降到2万元。可以说,复合材料桥塞不仅仅是为四机赛瓦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利润空间,也打破了页岩气开采的封隔工具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十年的时间,他在做过很多类型的工作,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从不放下的设计。四机赛瓦石油钻采公司总经理肖中山在谈到周歆时,嘴角总是噙着一抹笑意:“他啊,做了经理之后并没有很高兴,因为部门经理经常需要开会,杂事多一点,他还和我抱怨过没那么多时间做自己的设计了”。不论多忙,他总在坚持自己最该坚持的,就在采访的前一晚,他还和客户就某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办公桌上还散放着一些小零件和图纸。

忆昔母校,感恩感怀

从2005年毕业到现在,时间一晃已经过了十年。离开母校已达十年之久,然而回忆起母校的点点滴滴都还恍若就在昨日。想念母校了,总会携妻带子回校看看。“我们家住的地方离东校区也近,常常吃完饭散步就散到学校了”。十年来,打拼事业、成家生子,他一直就在母校旁。

回忆起母校生活的他,嘴角总有一抹笑意。大学四年,有一路陪伴的好友,也有一直携手走到今天的爱人,更有在大学收获的经验和人脉……难怪总会带着一抹笑去回忆。

“大学里我其实不是一个学霸,成绩不高,但好在看了很多书”。而这些书的的确确帮了他很多忙,“工作其实更像是一场开卷考试,做什么事情需要什么知识、哪些材料,在工作之后你都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去找到,但是问题就在于你得知道自己应该找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资料,这些都是大学应该学会的,多有涉猎总是不错的。”博览群书、多方涉猎是他在母校坚持的一种习惯,这也让他为自己的工作提供良好的辅助条件。

在大学里,除了学习,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同样引人注目——学干。成为一名学生干部为自己的大学添上一笔不一样的颜色应该是很多大学生的期待,周歆亦如是。大三那年,他成为机械系(现为机械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组织活动、协调学生会内部人员、搭建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成为他的工作重心。他也趁着这一机会好好地把自己锻炼了一番。大学其实是每个大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的好地方,也是一个好阶段。“我在长大做学干学到的就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在实践中去检验,你看我现在和别人沟通就不会手忙脚乱,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我做学干满满练出来的。”三年学干生涯让他在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收放自如,进退有度,也逐渐受益于日后的工作。

两种学习,永远珍藏。带着这学习的收获,他走向各大油田,去观察、去发现、去说服、去设计……两份礼物的恩情一直都被他记在心间,常怀感恩。

聊到长大现如今的发展,他也是乐呵呵的,颇为自豪,母校的发展壮大是每一位长大人的期待。同时他也表示长大的强大离不开长大学子自己的努力,在学校是好好做自己,在校外是好好做长大人。“不怕挫折,乐观向上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该有的品质,不怕挫折迎头向上才会迎来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不会在浮躁的社会里迷失自己”。

十年时间,十年磨砺,成就了现在事业有成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