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校友总会! 今天是:
首页  -  校友风采  -  桃李风华  -  正文

【校友风采】让大山插上科技的翅膀

时间:2015-12-11    作者:     浏览次数:

----记校友、高级农艺师熊飞

张晓明 冯俊

熊飞,男,汉族,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我校原湖北农学院,同年分配至竹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调研、信息宣传、农民培训等工作。高级农艺师、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科技特派员、市科普能手、《蔬菜》杂志社技术顾问、《农药市场信息》杂志核心作者,先后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城关镇人大代表,曾当选竹山县十大“文明市民”、竹山县“十佳”好公仆。


湖北竹山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这里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但因科技落后,过去人民生活一直比较贫穷。

有一个人,作为大山的儿子,从小便立志改变家乡面貌,让大山插上科技的翅膀,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为了这一理想,他扎根沃土,28年如一日,不懈追求,终于让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他,就是熊飞。

1987年,21岁的熊飞以优异成绩从原湖北农学院毕业了,为了儿时的理想,他放弃了进大城市的机会,回到竹山县,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当上了一名农技员。从此,他坚持以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农业发展为己任,28年如一日,深入偏远乡村、田间地头,踏实开展调查研究与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竹山县9镇8乡279个行政村,3586平方公里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多年来,他先后引进各种作物新品种两百余个,开展各类研究、试验、示范百余项,技术指导上千次,成功推广作物新品种与农业新技术七十余项,发表各种论文、调研文章、科普文章数百篇,获得国家与省、市、县各类科技奖励三十余项,为解决高山农民温饱、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山区农业效益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农技人员、基层干部的肯定与好评。

作为一名农技推广战线的老兵,熊飞深知农业发展离不开大胆探索与科技创新,尤其是山区农业更需要不断创新。因此,无论是服务传统粮油生产,还是服务特色产业建设,他都把引进、创新与成果转化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生产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断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海拔千米以上的地区由于常年温度较低,农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洋芋(马铃薯)。玉米是主粮,未盖地膜时只能种植生育期较短的老品种(野鸡啄),单穗很小,只有4、5寸长。亩产只有两三百斤,高产的也只有400斤,遇低温阴雨年份玉米不能成熟,家家只有将玉米磨成酸浆装在大缸内长期食用。由于温饱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发展特色产业只能是空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海拔1500米的柳林区洪坪乡长村坝村农民王连友,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开始试验将杂交玉米引至高山,覆盖农膜种植,结果亩产一举提高到800—1000斤,随后该项技术得到完善和推广。九十年代初,熊飞和县政府研究室人员一同前往该村调研,发现地膜覆盖仍然存在缺苗严重、倒伏严重、草荒严重等诸多问题,给领导汇报后,领导建议他前往研究、解决此问题。当时长村坝还不通公路、不通电、没米吃,生活条件很差。从县城到那里需要乘车5、6个小时,再步行近百里。熊飞没有丝毫迟疑,背着种子、农药、除草剂,住进村书记杨开文和几个农户家里,对地膜覆盖技术进行改进、示范,改易倒伏玉米为抗倒伏玉米,改玉米直播地膜全覆盖为双膜育苗、膜侧移栽,增加化学除草、化学调控等技术,开展玉米高产攻关,使玉米亩产提高到1600多斤。一位老奶奶拉着他的手连声感谢说:“你们农业干部是我们的恩人啊,是你们让我们吃上了饱饭。”

地膜覆盖技术是农业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如何扩大地膜覆盖的外延与内涵,将地膜覆盖技术引向深入?在抓好常规的玉米、水稻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同时,熊飞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他通过试验观察主要做了三大技术创新。一是改普通两段育秧为覆膜两段秧,秧苗素质明显提高;二是改覆膜后插水育秧为覆膜后插旱育水稻小苗(肥床旱育或穴盘旱育),插秧方便,返青快、死苗少;三是试验种膜复合技术获得成功。地膜水稻是竹山县一大发明创造,它打破了地膜只能覆盖在旱地的传统观念,改变了高山地区守着水田无米吃,或者水田低产、低效等问题,使高产水稻成熟提早,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由过去的400-600斤提高到600-800斤甚至1000斤。在竹山县大庙乡布点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7年,农业部为此专门召集中南五省相关专家,在十堰市召开现场会,推广竹山经验。地膜水稻被专家们一致赞誉为“水稻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后此经验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

轻型、简易、节省、增效栽培技术,是山区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打工后,最受农民欢迎的技术。近年来,熊飞顺应形势,把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精耕细作”转变到“轻简高效”。在水稻栽培上,他率先开展旱育秧与大田抛栽技术试验、示范,并将该项技术不断改进完善。刚开始时,他在竹山县宝丰镇农业科技示范户吴善蛟水田开展试验,因为怕抛栽不匀影响产量,只让抛了很小一绺水田,通过试验发现抛栽水稻返青快、分蘖早、穗子大、产量高,通过试验、示范,宝丰及其周边很多农户由怀疑到信任,抛栽面积逐步扩大,即节省了人工,又提高了产量。不少农户从此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插秧方式,实现了轻松种田、种高效田。农户们都说:“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漂亮了女人,推广水稻抛栽技术轻松了男人。”目前,水稻旱育抛栽技术已成为山区重要推广的轻简栽培技术之一。

竹山县与华中药库——神农架毗邻,中药材是竹山的一大优势产业,尤其是南部柳林、官渡等乡镇的高山地区,发展中药材优势明显,但研究中药材种植的科技人员很少。2013年,十堰金九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进驻竹山后,请熊飞担任技术顾问,重点在柳林、官渡两乡镇指导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通过调查,熊飞结合过去在农业局四方扒药材场研究经验,为其拟定了发展规划,提出竹山发展中药材应该以高山为主、以党参等地道中药材为主、合理搭配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提高产量效益。同时结合送科技下乡,编写培训材料,开展培训和现场指导。2014年,该企业申报的《秦巴山区党参优质高产品种繁育与规范化种植》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并获得200万元的无偿资金资助,同时还获得湖北省科技厅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类15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金九堂加工车间已建成投产,生产的“武当金参”系列保健食品、葛根系列产品已投放市场并大受欢迎。该公司总经理贺伟说:“是熊顾问为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多年来,熊飞对山区“三农”问题一直高度关注,结合自身试验、示范与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论文和技术、调研文章,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竹山报、《湖北农业科学》、《农家顾问》、等报刊、杂志、网络上发表,对指导山区结构调整,促进山区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众多农户与基层干部的好评。其中“农技推广不容忽视”、“贫困山区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种粮”、“农技干部下乡有三难”、“试验、示范必须坚持”等多篇调研文章受到省、市有关领导高度关注和批示。近年来,他先后被十堰日报、四川科技报社、《科学种养》杂志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作者。

针对山区缺乏实用农业技术教材问题,近年来熊飞结合农业科技入户与新型农民培训,先后主笔编写了《黄姜实用栽培技术百问百答》、《竹山县农业科技入户技术手册》、《优质水稻无公害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优质油菜“一菜两用”高效栽培技术》等乡土教材,为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推动新技术推广与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路汗水,一路收获。

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城关镇人大代表,竹山县十大“文明市民”、竹山县“十佳”好公仆,市、县“先进个人”,高级农艺师、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科技特派员、十堰市科普能手、《蔬菜》杂志社技术顾问、《农药市场信息》杂志核心作者,优秀通讯员。

面对荣誉,熊飞很淡然,他说:“为乡亲们传授科技,帮大家脱贫致富,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是大山的儿子,我爱脚下这片热土,为了它,我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熊飞的目光盯向了大山更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