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冬冬
傅志斌,1973年12月生,湖北汉川人,1996年毕业于原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开发系钻井专业。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岩土工程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主持和参与了大量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实践工作,所主持项目获国家、部、省级勘察设计一等奖5次,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各1次。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2011年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3年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总工程师奖”。 现任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兼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

北京深秋的清晨,我来到位于北京市东直门内大街177号的建设综合勘察设计院,终于采访到了本文的主人公、慕名已久的傅志斌学长。印象中,90年代从母校毕业前辈们基本上都发展于石油行业,且大多成为了行业的专家或企业高管。但是,傅总的任职却是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兼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这个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一个从事岩土工程的钻井专业学长,这期间有什么样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学习?
带着这些疑问与学长取得了联系,方知傅总的时间排的非常的紧凑,于是便在互联网检索一些材料提前了解准备这次采访。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前身为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是全国综合甲级勘测设计单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节能、岩土工程与地基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工程检测与测试、灾害评估与治理、工程监理与咨询等服务。作为院里的岩土工程专家和青年学科带头人,傅总领军了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的项目研究和实践,并且刚荣获了第十六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注:“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是为纪念我国桥梁工程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茅以升先生而设立的一项重要奖项,从设立至今已表彰了200多位北京地区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这其中已有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多人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傅总作为全国优秀的岩土专家代表在2014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上作了关于“工程勘察行业发展分析”的主题报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96年,傅志斌顺利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开发系钻井专业毕业,当时正是国家石油大发展的时期,石油开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非常抢手,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选择进入了石油系统,或进入石油高校进行教研工作,而他却凭着对力学研究的极大兴趣,选择了进入中科院武汉研究所继续深造,最终与岩土工程结缘,走过了一段非典型工科男的成长之路。
从钻井专业到力学研究再到岩土工程学的钻研,最终进入建设行业从业十多年,回想现在所走的道路,主要源于兴趣使然,还有就是对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的探索与钻研,而如今终有所获却依然选择进军新的领域,也许人生便是这许多兴趣与钻研的集合,最终以一种在路上的姿态不断追寻。
回想起与岩土工程专业和建筑行业的结缘,傅志斌说要要感谢母校的培养,当时的钻井专业开设的力学专业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尤其是教授力学课程的孟宪柱老师给了他非常大的启发和帮助。源于对力学的兴趣爱好,他利用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查阅研究力学专业的相关资料,也时常关注杂志和报纸上刊登的哪里挖成比较难的隧洞等相关资讯,潜心于对地下空间的无尽探索,走进了一个全新的行业探索未知的领域,也萌发了选择力学相关专业继续学习深造的念头。
但是,具体选择什么专业呢?他同样在图书馆找到了答案,傅总说:“我平时比较喜欢看报刊杂志,会关注哪里又打通难度较大的隧洞等资讯,同时也了解到咱们国家当时在岩土领域的研究还是很不错的,加之钻井专业的力学和地质相关知识也对学习岩土工程有用,在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了岩土工程专业作为考研专业,并将目标锁定为在全国领先的中科院武汉岩土研究所。”傅志斌回忆说,当时岩土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理论力学和岩石力学两门课程,但是当时学校并没有开设岩石力学的专业课,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在图书馆的自学,虽然学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得益于学校优良严谨的学风,他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非常扎实,就从地质力学等几个专业的交叉点入手,尽可能多地学习与岩土力学相关知识,最终如愿考取了中科院武汉岩土研究所的岩土工程硕士。
从求学到迈入研究实践,傅志斌将自己的经历总结为三个阶段,他说:“第一阶段,就是学习的阶段,这期间一定培养自己的兴趣,把基础打扎实,并且找机会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第二个阶段,工作的前期阶段,每个单位都有一套自己的规范,能够正确、完整地学习好相关规范能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主动地提升自我,敢于尝试本单位以前没有做过的项目;第三个阶段,是提升的阶段,要不断激励自己在专业领域向行业水平提升,找准方向、夯实基础,做几个有代表性的有难度的项目,才能培养自己的特长、不断取得突破。
岩土为本、立足生产,解决工程勘察实际问题
如果说之前在江汉石油学院的学习激发了傅志斌对岩土力学的兴趣,那么进入中科院武汉岩土研究所学习则是他在岩土工程专业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真正的开始。三年的硕士学习毕业之后,他进入了原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工作,开始了在工程勘察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实践,期间还顺利取得了中国地质大学岩土工程的博士学位,并且完成了多个大型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了多个大型工程的评审和治理项目。
谈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傅志斌表示其实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因此研究方向也比较宽泛,有主攻方向辅以自己喜欢的项目,比如说岩石方向、土力学方向、工程应用和环境岩土等,综合来说主要还是工程勘察和第一阶段工程。与简单的学术研究不同,傅志斌更喜欢自己的研究能够产出实际的效益,“我们的研究要立足于生产”是他常跟所里员工讲的话,勘察研究单位的优势是可以直面工程现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傅志斌坚持自己不是只是单纯的研究学术,还要直接接触工程的初衷。
不仅着眼于手中的项目,更要向国际前沿看齐,是傅志斌的另一个标准,“我国的岩土力学在国际上已经属于比较靠前的,但是我们还要时刻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不断思考如何把这个行业发展的更好。”他说,工程勘察专业的专家必须要视野开阔,同样的问题放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用心钻研、实地调研,进行相关研究。同时,一定要重视对技术发展的研究,不能简单追求大工程、大项目等成果,也要多思考技术发展的空间等问题。
夯实基础,注重实践,是傅志斌在工程勘察项目发展上一贯的原则。遇到较难的大型工程,别人不相干他却永远冲在前面,“大的项目中才会有创新的机会,大的项目中才会碰到很多以前没有碰到的问题,这样才会有所创新和突破。”他说,做项目不能仅关注自己擅长的,全新的陌生的领域才更有挑战性,创新也是他不懈追求的目标,日常还会关注些新的行业方向,例如污染土的处理、地铁施工,这些很复杂的新问题,他都愿意去尝试、攻坚,比起单纯的循环做工作,他更愿意在新的领域、难得项目中突破自我。
不会做文物保护的岩土专家不是好专家
专业跨界、研究跨界、工作跨界,也许可以用时下火热的跨界观点形容傅志斌的岩土工程研究和勘查工程实践。从钻井到岩土他完成了一次专业的跨界,钻井的核心是钻层,关注钻井的力学、定向的技术、井壁稳定等问题,而岩土工程围绕工程建设的角度考虑问题,范围更加宽泛。也许正是综合这些专业学科的背景,能够让他走的更远,能够工程勘察的领域不断突破、取得成功。而傅志斌曾经是建设部最年轻的教授级高工,现在还是北京市基坑评审专家委员会最年轻的组长。
有很多人劝他说可以到高校任职,做个教授做学问多好。但傅志斌不这么认为,“做一个好的教授很不错,但是我觉得做一个好的工程师更有意义,而且一样可以教书育人,我现在经常到清华和地大去授课交流。但是,我觉得能够做应用实践才更有意义、更快乐。”他说,很多原理都源于实践的,有些教授只是在教材上找材料,而不进行实践,那样是没用的。自己主持完成的大量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项目,才是最大的收获。
因此,荣誉也纷至沓来,2011年举办的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学奖,傅志斌荣获银锤奖,成为当年唯一一个,也是历届获奖者中少有的建筑行业获奖者,与众多的院士和地质高校校长同台领奖。同时,他所主持的项目也多次获得国家、部、省级勘察设计大奖和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等,他本人也在2013年度获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总工程师奖”荣誉称号。这些奖项的获得,都得益于他在大型工程的钻研。
荣誉属于过去,不断创新才能有所发展,除了关注岩土工程相关的项目,工作中偶然的机会使他对环境治理和文物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利用海港淤泥填海造陆、矿山治理和文物保护,而这其中则要属文物保护最跨界,也是他正在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
提起文物保护,大家都会想到这些是文物保护或者考古专业的事情,但傅志斌不这么认为,他说:“文物保护主要还是需要文物保护专家来做,但是涉及到岩土质文物的保护就需要岩土专家来做了。”傅总最近正在策划在建筑学会下设成立由国内知名的勘察设计研究和文物保护单位组成的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联合开展文物保护的研究、治理工作。
对于文物保护的热衷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还缘于2002年参与的对云冈石窟治理项目。我国目前的石窟类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渗水、风化和危岩等三大问题,而一旦消失则永不可再修复,子孙后代就再也看不到民族的这些优秀文化遗产,而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是世界性难题。
2002年1月,国家、山西省、大同市联合启动"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山西省副省长、大同市市长为工程主要负责人,中科院院士袁道先、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等组成专家顾问组,当时傅志斌所在的项目组也作为常设专家库前去投标,前后经过五次的实地踏勘、反复与多个部门进行讨论,最终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从全国七大设计院中胜出中标,勘察方案通过专家组论证后,2002年年底开始,傅志斌在云冈进行了将近一年的实地勘测。“大同的冬天特别冷,窟顶气温比地面又低好几度,寒风没有任何阻挡乌拉拉地吹,人穿着军大衣戴着帽子捂着耳朵都觉得头吹得疼。”傅志斌回忆说。2004年6月,云冈石窟窟顶防渗工程勘察报告在北京通过。随后在多个部门的综合努力下,完成了窟顶防渗设计方案,成为全国的治理典范。由此也更加激发了他对于文物保护的兴趣,也就是那时开辟了文物保护从单纯考古专业人士负责,到岩土力学与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综合参与的模式。“中华文明的文化遗产已经保存了几千年,千年文化需要历史传承,能够从专业的视角为文化传承尽一份力,也是我的职责所在。”傅志斌深情地说。
“基础知识和实践要结合,本本主义不行,教条经验主义不行。基础理论要扎实,实践经验要总结。做同行的人很多,有些人一辈子都做不出来,因为理论知识无法上升于实践,有些人只看书而不付诸实践也是不行,实践的东西一定要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要事事跟着别人走,有难度就不再前进,要研究如何开拓自己的视野,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是傅志斌对自己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上的总结,也是对母校学弟学妹的引导,相信它能够在优秀的工程师的道路上拥有更多的突破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