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雪
刘艳彬,1977年3月生,黑龙江人,2002年毕业于原江汉石油电信系工业自动化专业, 现任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城市节能事业部总经理。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导演,虽然过着不同的生活,拥有不一样的平台,但都希望自己能大放异彩,不枉此生。究竟怎样才能出彩,这就要看导演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的安排设置了。”
——刘艳彬

大学时代崭露头角
1998年考入长江大学自动化专业,2002年毕业,4年的大学生活让刘艳彬记忆犹新。回忆起那段时光,刘艳彬打开了话匣子。
大一入学初,这名黑龙江小伙子带着东北人的闯劲儿,通过竞选班长大会上的演讲,从竞选者中脱颖而出,以绝对优势成为其大一所在班级的第一任班长。“我特别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下决心为班级事务多做事儿,当好一名班长。”
从这以后的一年中,刘艳彬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当初的承诺,为班级多做事儿,做好事儿。当上班长后,刘艳彬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稳定“班心”,因为班上有几名同学因高分调剂到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入学之初心里不平衡,总想着退学复读,甚至还建议其他同学也和他们一起退学,共圆名校梦。刘艳彬在和他们的日常相处中知道这一情况后,赶紧开导他们,并组织其他几名班干部和活跃分子加入,轮流给这几名男同学做思想工作,不让他们这种负面情绪在班级中蔓延。
为了活跃班级氛围,凝聚班级活力,刘艳彬平时带领大家开展英语角、学习互助小组等活动,使班级内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周末来临前,他还会做“民意调查”,询问大家对在周末开展班级娱乐活动的意见,如果绝大多数同学都有时间,支持班级活动的开展,他就在周五加班加点地完成活动方案,确保活动如期、顺利地举办。后来,周末的班级活动成了大家最期待的,如果刘艳彬因为忙其他的事,在周五没任何询问大家意见的动静,就有人问:“班长,咱们这周末没班级活动吗?”“班长,大家都学习一周了,要不周末一起聚聚呗!”每当听到这样委婉的提醒,刘艳彬都被逗乐,反问道:“你们就是想告诉我,我忘记周末班级活动的事儿了吧?”说完后,赶紧征询活动意见,制定活动方案。
除此以外,心思细腻的刘艳彬还记挂着班里那些家庭贫困的同学。“和大家相处的过程要勤观察、多打听,有些同学自尊心强,家里有困难也不说,我身为班长,就要做到心里清楚。学校的贫困生助学补贴工作开展之前,我提前偷偷找到他们,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家庭贫困没什么可不好意思的,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让他们主动申报。”刘艳彬还说,学校后勤集团也会为贫困学子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他常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告知班上的同学。
在刘艳彬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班级成了石油学院的佼佼者:大一结束时,英语四级通过率为石油学院前列,也是辅导员最放心的一个班级。一个学习方面上进、努力,生活方面积极、融洽的班级氛围就此形成,这也为大四时,该班以60%的考研命中率成为全校第一,堪称全校考研的“标杆班级”打下了扎实基础。
凭借大一就表现出的组织领导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优势,刘艳彬大二时成为院学生会副主席,大三时担任院学生会主席。
刘艳彬对此颇多感慨,他说:“大学时代的这些经历锻炼了我,也在很多方面给我启示。其实参加工作以后,我的很多习惯和做法都是那时候养成的。感谢我大学时代的选择,也感谢我当时作出的一切。”
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刘艳彬对母校的怀念与感恩从未停息。2014年10月,刘艳彬专程赶回母校,捐款15万元,用以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
也曾迷茫过的青春
“有一名青年作家叫刘同,现在在网上也挺红的。我常听别人提起他写过的一本书,名字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内容我不是很了解,但光是书名就挺能引人共鸣的。”刘艳彬停顿了几秒钟,感慨道:“的确,谁的青春都有过迷茫,但迷茫以后还得‘清醒’过来。”
2002年大学毕业后,刘艳彬也曾有过一段研究生学习的经历。大学期间,他所读的自动化专业注重实际操作方面,而他所考取的浙江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则更多侧重软件编程方面。“我更喜欢本科专业所学的内容,不太喜欢软件编程。我是一个以兴趣为导向的人,觉得不论干什么,首先得有兴趣融入才能干好,不然的话就真成‘行尸走肉’了。”所读专业内容背离了自己的兴趣,刘艳彬陷入了苦恼和迷茫中:是不是该继续读下去?是否该顾忌自己的兴趣?涉及这个专业内容的工作是否比本科所学的更有前景?带着一大堆疑问,刘艳彬度过了自己跌跌撞撞的研一上学期。
2003年初,刘艳彬的犟脾气又上来了。“如果不是我感兴趣的专业我宁可不读。”带着这样的想法,这个小伙子在导师和同学讶异的目光中选择了工作,并来到北京,成了名副其实的“北漂”。
北京的工作之旅如他所料,充满着坎坷和艰难,但刘艳彬身上所具有的年轻人的热血和不服输的劲儿让他毫不退缩,甚至在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也是他的专业兴趣所在——自动化技术工程类工作后,更给了他鼓舞和动力。
领着1600元的月工资,每天上班挤公交,下班钻进合租的地下室,总是吃着便宜的盒饭,这样的苦日子却仍旧让刘艳彬嚼出了甜头。“我从事的是我兴趣内的工作,我心里头高兴,这远远超过物质带来的快感。”
2004年,积累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后,刘艳彬希望拥有更广阔的平台。这次,他将目光投向全国知名企业——清华同方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层层选拔,顺利成为其中一员,仍然致力于自动化相关业务。对于刘艳彬而言,这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一份工作,他的起点更高,平台也更广阔了。
“有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又有了一个好的平台,接下来,我就要踏下心来,把这份工作做好,做出色,成为这方面的精英人才!”把握住了这次机遇,曾经的迷茫对刘艳彬来讲已是“过去式”,“现在进行时”状态下的,是他心中对未来的简单设想和初步规划。
按照自己当初的规划,刘艳彬在全新的工作岗位上换上了成熟的工作状态,他熬过了新人时期的迷茫,克服了工作中的压力,度过了事业上的瓶颈期。
2008年是刘艳彬参加工作的第5个年头,初入职场时那个青涩的小伙子已褪去稚嫩,成了一名职场精英。这一年,他调任清华同方科技有限公司节能事业部,公司予以他事业部总经理的重任,负责开拓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在这一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7年……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现代社会中,“跳槽”并不是一个让人们忌讳的词语,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讲,甚至成了一种常见现象。年轻人们不再抱定“但求工作稳定”的想法,“一份工作做到老”似乎也不再是主流之举,转而变成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工作这么多,我想去换换。”
对于这样的转变,刘艳彬表示理解。他说:“年轻人敢闯、敢想、敢干,这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独有的特征,不是坏事儿。”但对于频繁跳槽这一做法,他劝告还是不要这样做。“做任何工作其实都贵在坚持,不要随波逐流。与其到处‘试水’,不如吃透一门技艺,精通一个行业,掌握自己工作方方面面的情况,这也是一种过人的能力。”
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坚持了12年,吃过苦,受过累,经历过迷茫和彷徨,但刘艳彬从没想过放弃。特别是接触到一个新的工作做岗位之初,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是常有的事儿,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没有问题,也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总是向部门的老员工学习,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平时多看看专业方面的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使自己获得长足的进步。“不要产生惰性,不要疏于沟通,你在和别人沟通交流甚至是‘取经’的过程中,其实别人也会从你的一言一行中有所收获,这也是合作共赢的表现之一。”刘艳彬说,业务水平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也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如果工作岗位更换频繁,不仅容易给他人留下一种浮躁的印象,关键是业务水平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在面上。这样的员工是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不中意的。
尽管已经称得上是行业精英,刘艳彬在实际工作当中从来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周末工作不忙,和工作上的朋友聚餐时,他也忘不了向别人讨教先进的工作经验,当然,也免不了被朋友们“戏谑”一番,说他患了“职业病”。对于本部门的员工,他常会给予工作上的指导意见,帮助员工们成长,而对于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他希望员工们不要碍于自己的职位,不敢提意见,“你们尽管跟我说,知无不言,不足之处我一定改正。”
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师弟师妹们,刘艳彬有自己的建议。他说:“优秀的人做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逻辑,有规划。可能在现代社会,工作机会多,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一定要在工作的过程中努力学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不要浪费了这大好青春,争取能有所作为。”